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背后 -凯发k8网页登录
鲁网11月20日讯(记者 王玉龙 通讯员 高文东)11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公布了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潍坊市峡山区岞山村榜上有名。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评选活动由农业农村部、中宣部、司法部联合开展,经过地方推荐和专家评审,认定全国100个乡(镇)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003个村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模范村。
作为潍坊市惟一入选村,这是岞山村在获得诸多省级荣誉后,首次在该领域荣获国家级荣誉,也代表了峡山区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成功探索。
干部带头干,群众心气高
“最近村里要修缮排水沟,所有人员都要根据分工参加劳动”每天早上6点,岞山村委办公室里已经热闹了起来。六点半不到,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小组长一共15人已经全部到齐,党总支书记王则辉把当天要干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王则辉说,村“两委”成员,常年在村里参加义务劳动,如清理杂草、疏通沟渠、解决群众纠纷等,每天最少2个小时,全年无休。
岞山村位于潍峡路东,下小路北,毗邻潍河和胶济铁路,全村1028户,3068口人,村庄面积4800余亩,党小组8个、党员104名。
近年来,在区街两级党工委的指导下,该村进一步落实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变“群众跑上来”为“干部沉下去”,打通基层治理服务“最后一米”,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村里设立了12个片区进行网格化管理,村“两委”成员和小组长每人包靠一个网格,对片区内的环境卫生、群众纠纷、绿化亮化等日常事务进行包干处理。村级班子身先士卒带头干,干出了实绩,干出了威信,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在峡山区,像岞山村这样,党员、干部“领着干”的村庄还有不少。
通过紧抓“四项重点”,峡山区深化农村网格化治理,构建了覆盖全面、配置合理、服务高效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建立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年老党员、弱困党员五类台账,为划分网格、成立网格党小组提供数据支撑。
以住户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构建网格员体系,实行网格员联系户制度,使每名党员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守土有责、精耕细作,形成了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抓总、各级网格员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网格员定期进行基本巡查走访,每周召开民情分析会或工作碰头会;每月村党组织书记、网格党小组长向党员、群众代表汇报网格职责履行情况。
为保证工作效果,峡山区将网格化治理推进落实情况纳入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三级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必述事项,切实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出门即美景,人在画中游
走近岞山村,远远地便看见入村路上立着的省级“和美乡村”的牌子,牌子后面是光伏面板荫蔽下的入村路,路面平整,干净整洁。路旁,是上千亩的种植园区。今年夏天,气象部门下了多次高温预警,然而在午后,走在被光伏面板遮荫的道路上,甚至还有丝丝的清凉。
走进村内,路两旁的绿化树翠绿、挺直,房前屋后的小菜园整齐、规范,柿子、花瓜硕果累累。村里鼓励村民将房屋周边的空闲地改造成小菜园,既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又提升了周边环境,保留了乡村特色。
村干部介绍,为了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村委与每家每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房前屋后的卫生、绿化和村容秩序,由户里负责,村里制定奖罚措施,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成果,峡山区按照“三清一改”内容,通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努力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促进村庄由外在美向内在美、持续美的转变。
按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标准,峡山区各乡村结合工作实际,将村庄四周、村外主要道路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情况作为整治工作重点,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落实街道、社区、村三级网格化包靠责任,对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清理整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区人居办不间断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每日通报,发现问题。
另外,区里发挥村干部、党员、网格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公益岗和环卫托管,持续抓好日常维护。在村内整治过的荒芜空场,发展“庭院经济”;在各村显眼位置设立广告栏,满足各类广告公布需求;打造一批示范路、示范组、示范村,形成“样板效应”,在全区范围内营造比学赶超、争创先进的风气和氛围。
特色光伏 ,加出富民路
在岞山村村内主路上,搭建着钢结构框架,顶部安装着光伏板。山东汇邦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嘉华说:“该项目于去年11月份开工,今年5月份以前全部并网发电。”目前,岞山村4条主街、2处广场,2处村集体建筑上安装了近9000块光伏板,整个项目建设不用村民掏一分钱,每块光伏板每年还能给村里带来30元的收益。
“这个项目将每年给村集体增收27万元左右,连续25年。我们也将合理利用这部分收入,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村民都非常支持非常高兴。”王则辉说。
岞山村光伏是峡山区77.36mw整县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一个小“切面”。
2021年9月,峡山区申报并成功入选为“国家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利用峡山区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农村居民屋顶等区域,建设总面积77万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规划容量达到77.36mw,共分4批次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9300万kwh,每年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co2约83100吨;每年减少排放大气污染气体sox约2100吨、nox约260吨,打造全国“双碳示范区”“零碳生态区”,在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争当排头兵。
除光伏产业外,峡山区在现代农业、庭院经济方面也有长足探索,形成亮点经验,有效提升了集体和群众收入。
创新大田托管模式,实现规模种植。创新推广“党建引领、社社联合、金融助力、多方共赢”的大田托管服务模式,实现产前生产要素提供、产中专业高效管理、产后对接市场需求的全链条托管服务,农民通过“流转保底收益 增值分红收益”,每亩每年可增收900余元,目前已发展大田托管3.7万亩。
创新形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实现科学种植。搭建科技合作桥梁,整合邓兴旺院士非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种子技术和杨文钰教授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国际首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先后在黄淮海推广该模式30万亩,每亩净收益增加700余元,该模式被国务院副总理批示肯定。如该模式持续推广,可有效破解我国大豆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峡山区积极参与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并正常运营园区42个,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2.7万亩,注册有机产品商标12个,认证有机产品120多个,42个蔬菜产品通过欧盟、美国有机认证,有机农产品年产量达到2000万斤。其中,优渥“有机汇”提供“农场直供餐桌”的家庭宅配服务,成为京东有机生鲜类销量第一品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进行专题报道。
发展庭院经济提升群众收入。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和村内空闲区域种植小菜园,每年户均可增收约200元,目前已在100个村进行试点,种植户约10000户。在王家庄街道潍泉村、岞山街道岞山村等策划打造“湖居民宿”“特色民宿”20余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约55家。岞山村构建了“党支部 光伏产业 庭院蔬菜 特色食宿”的庭院经济模式,形成了“房前屋后小菜园、道路沟渠光伏带”的乡村空间布局,每年可新增集体收入近30万元。
弘扬郑玄文化,推动乡村善治
不久前,“弘扬孝德文化共建和美乡村”敬老孝亲系列活动在岞山举办,主持人动情地讲述了该村6位孝德之星的感人事迹,不少人泪洒当场。
10年前,村民王金树的继父王子周因脑梗导致瘫痪在床,失去了自理能力。母亲去世后,王金树和妻子王丽兰挑起了照顾继父的重担。为了方便照顾父亲,王金树在其炕下支了一张小床,日夜陪伴继父,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继父洗脸、擦身,细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十年如一日的照护,个中辛苦难以言说,但王金树夫妇从未退缩,他们的孝心和坚持让村民为之感动,为村里的年轻人树立了好榜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宝贵资源。峡山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遍注群经的经学大师郑玄出生于兹,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道学大师盖公和兵学大师黄公在此隐居,文豪苏轼曾来此凭吊,代表正义的神兽东汉铜獬豸在此出土。峡山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和理念,探索出了一条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法德并举、相映成辉的治理思路。
为传承践行“礼”“和”文化,峡山区在郑玄故里设立了“礼和之家”作为调解教化中心,在后店村设立了礼和驿站,秉持礼仪核心——敬让之道。敬则不慢,让则不争,施于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行于乡里则长幼有序、邻和睦。
礼和驿站分为德治教化、蒙童润礼、仪郑自律、三老议事、曾不语赦(德法并治)五个条目。以五条礼仪核心推行德治教化之微,止邪于未形,兼破解矛盾纠纷多发频发问题,从而奠定乡域“善治”的重要基石,小到邻里纠纷、夫妻拌嘴,大到资产纠纷、欠薪讨薪都能调解,把调解工作做在矛盾纠纷激化之前。
为最长者庆生、设助老食堂、搞端午节百家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孝德人家评选;举办孝德文化节、孝德之星表彰大会、重阳节孝亲表扬大会……近年来,峡山区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德文化在礼仪之乡活了起来,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