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潍坊印记 -凯发k8网页登录

2024-01-16 10:05:14 来源:鲁网

 鲁网1月16日讯 潍坊是书画之城,金石之都。

  千百年来,潍坊这片丰饶的沃土,有多少文人为之诗意盎然,有多少故事为之摹写歌咏,又有多少丹青为之皴擦点染,厚儒崇文、尚真彰美的潍坊文脉得以在翰墨中、金石上、古籍里、琴声中千载传承。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伴随着时代大潮,那些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依然在散发光芒,像晏子公冶长的传说、李成张择端的画作、苏东坡李清照的诗词、郑板桥的竹枝词、毛公鼎的铭文、刘墉的书法等等,这些当代人可以观赏、吟诵、展览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穿越时光,与新时代的更好潍坊遥相呼应互相映照更水乳交融,构筑起潍坊人独有的文化密码、发展底蕴和精神图谱。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座见证中华民族百年风雨、凝聚两岸人民文化记忆的博物馆,毛公鼎长期放于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位置,定位永不更换展品;北宋李成的《寒林平野图》和崔白的《芦雁》图轴常年秘藏于库房,定期展出;唐代法书陆柬之《文赋》被台北故宫博物院秘藏,永久禁止展览。

  而世人鲜有知悉,这些国之重器,都与潍坊人和潍坊有着不解之缘。

 海内三宝“一口锅”,曾在潍坊三十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三大“明星”:一颗菜——翠玉白菜、一块肉——东坡肉石、一口锅——毛公鼎。毛公鼎,与大克鼎、大盂鼎并称“海内三宝”,是迄今发现的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这件国宝,曾经被潍坊人陈介祺收藏,并秘藏潍县多年。

  陈介祺,号簠斋,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中进士后一直供职翰林院,潍县人称他“陈大花翎”。《清史稿》记载:“介祺绩学好古,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就连爱抄古碑、买拓片的鲁迅先生也曾佩服地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

  1852年,陈介祺以三年俸银将毛公鼎收入家中,凭借深厚的史学功底和金文辨识能力,陈介祺将毛公鼎铭文精心拓印,悉心研究,数易其稿,考释出了铭文中的大多数文字。1854年,借着为母亲办理丧事的机会,陈介祺亲自将毛公鼎运回万印楼,从此远离官场,潜心治学。得鼎30年,毛公鼎一直被陈介祺深锁秘藏,就连铭文拓片也只送给过三位至交好友。陈介祺病逝后,毛公鼎为总督端方所得,端方死后,著名学者叶恭绰历经周折购得毛公鼎捐给国家,后来在世人尽知的文物大迁徙中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藏毛公鼎全形拓,为陈介祺毛公鼎拓本之中期作品。

  毛公鼎虽然离开了潍坊,但是这里的人从未忘记过这件国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赵益民的工作室摆放着毛公鼎的复制品,这是他用仿古铜工艺亲手制作的,为了复刻毛公鼎,他多次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场考察。

  潍坊是中国四大仿古铜产地之一,仿古铜技艺历史悠久,扬名国内外,历经40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以赵益民为代表的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在坚守和传承,让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彩。

  2023年12月31日,东风桥桥面施工全部完成并正式通车,桥头四个方位设置四头象雕塑,名字是安定象、朝阳象、迎恩象、望海象,赵益民就是“潍坊象”雕塑二次深化创作者。从毛公鼎到潍坊象,非遗传承人们在文化的绵延接续中,为更好潍坊雕琢出更新的文化形象。

  2023年10月22日,当代“万印楼”正式揭幕,如今的潍坊,“金石之都”城市名片持续擦亮,连续举办4届陈介祺艺术节和6届陈介祺金石文化周,潍坊已成为国际金石文化聚集高地和交流中心,潍坊“金石之都”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古今第一”李营丘,中国画都最好的注解

  李成,号营丘,五代宋初画家,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北宋时被誉为“古今第一”。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齐鲁之士,惟摹营丘”。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描述其作品,“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墨法稍微者,营丘之制也”。在这里,营丘这个地名已经成为了一种绘画技法。

  这位中国画宗师级的大家,祖籍是长安,生在潍坊长在潍坊,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新潍坊人”,李成先世系唐宗室,五代时避乱迁家于营丘(今山东昌乐),营丘此地给了李成安定的生活和精神的滋养,所以他号营丘,以第二故乡之名誉满天下。

  这幅《寒林平野图》,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浩如烟海的馆藏书画中,依然星光煜煜。

  昌乐自夏朝始称营丘,西周初封姜太公于齐,建都营丘,就是今天的昌乐,现昌乐和青州均建有李成纪念馆。

  李营丘去世1100多年后,潍坊已成为“中国画都”,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画节,奠定了潍坊在国内书画市场的重要地位,许许多多的潍坊人,如张择端、高其佩、刘墉、郭兰村、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陈寿荣等,一代一代人接续书写描绘,把带有潍坊气韵的翰墨丹青从大雅走向民间,从江湖写至庙堂,从齐鲁走向世界,绘就了独属于潍坊的更好画卷。

  从唐代书法到北宋名画,都有潍坊人“盖章”“打卡”

  钤印和题跋,在历代中国书画收藏中,最具仪式感,是书画收藏者与书画作者的一种文化沟通,相当于现在的“盖章”“打卡”,从大收藏家项元汴到乾隆皇帝,都是这种沉浸式收藏的拥趸,潍坊人孙承泽也不例外。

  孙承泽字耳北,也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寿光)人,官至吏部侍郎、督察院左督御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收藏家。他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当时明宫中珍藏多散逸人间,睹物思旧,便将许多珍迹名画购入家中,他建有“万卷楼”“岁寒堂”“研山斋”“玉凫堂”等以贮其藏品,足以看出其收藏之富有。

  在唐代有一位书法界的“一哥”,他是虞世南的外甥,也是“草圣”张旭的外祖父,他就是大书法家陆柬之。陆柬之的这件《文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乃是著名的“国宝级书法”,婉媚遒劲,结体温雅,笔法飘纵,艳媚动人,此作因为太过珍贵而到现在依旧被禁止出境展览。而孙承泽在其上题跋近百字,还盖了“孙氏”章,可见他对此书法的喜爱和推崇。

  陆柬之行书《文赋》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孙承泽的题跋

  孙承泽八十一岁的时候,又在北宋崔白的画作《芦雁》轴上题跋:“白露苍苍已结霜,蒹葭深处独徜徉,羽毛无损性情适,不羡高冈有凤凰,退谷八十一老人题。”盖章多方,有“孙承泽印”“八十一方”。崔白是宋仁宗至神宗时的画院画家,精工画花卉翎毛,尤以枯荷凫雁得名,是中国花鸟画的一代宗师。

  潍坊人孙承泽的这些印记,随同这些国宝一起,经历家国飘零,跨越山海,到达宝岛台湾,其跋、其印、其文又传播至昌潍大地,成为学人和画者研究的重要资料,更为潍坊书画之城、金石之都增添了无限底蕴。

  纸寿千年。传统文化以纸张、绢丝、青铜等形式的各类文物和艺术品作为载体,附带着千百年来不断更新的文化信息,后人葆之、藏之、观之、传之,方有今日之更好中国。

  一代代赓续传承下来的,是一座城市的集体文化人格,这种集体文化人格烙印在每个潍坊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却浸入骨髓,塑造着潍坊人的精神,积淀着潍坊的城市品格,才有了享誉全国的“三个模式”,才有了潍坊人广邀天下客广交天下友的风筝会文展会鲁台会,才有了中国动力城、世界风筝都、国际和平城市和东亚文化之都等一张张城市名片。

  更好潍坊,未来可期。(文/刘斌)

责任编辑:王玉龙
新闻关键词:
网站地图